麥田上的烏鴉
麥田上的烏鴉
王維昌診所 王維昌醫師
車子過了羅東運動公園後左轉至羅東溪旁的產業道路,田園景致躍然現前,隨著車子奔馳,兩側綠樹繁花不斷的向後退去,迎向前的是霧色蒼茫的群山,這是午後的三星鄉;幾個轉彎後筆直的柏油路劃開一片綠油油的田野,興致高昂時,可輕易的將車速飆到120公里以上,快意乘風與野鳥競飛;共約25分鐘的車程,來到山腳下一處約1500平左由的房舍前,四周是一片梨樹花海,而房舍高聳的圍牆加上環繞的刺鐵網,阻隔外界對內的窺視,顯得與環境格格不入,讓人直覺是到了一所神密基地,這就是名震北部五縣市的心障收容所—財團法人宜蘭縣私立懷哲復康之家。
這樣的機構寥寥可數,他接受社會局及各醫療機構的轉介,以收容心智障礙但病狀暫時穩定的病患為主。這些住民在不詳的過去生活史、疾病史中造成他們心智認知有不同程度的障礙,以致於行為上已無法容納於家庭社會之中,也就是說他們如果放置於正常的社會環境,足以危害個人、家庭或社會安寧,並造成極大的負擔與壓力;這裡幾乎是他們的終點站,了不起就在家庭與機構之間有幾個進出程序。由於大多數是受政府安置的貧戶,如果有家屬來探訪,那已經是令人興奮的事了。
這機構的負責人陳游介先生是個熱心青年,他捐贈這一大片的土地,完全未接受政府的補助,斥資蓋了這一棟三層樓七百餘坪的RC結構房舍,據說目前仍然舉債數千萬之中,顯然他的熱情多過於財富,才足以使他投入這項福利事業。負責人過去也從事過幾年的老人福利事業,在錯誤與挫折中學習成長,相當辛苦,經過各種環保、社福法令的考驗後,他顯得小心保守,一如醫師之對病情判斷一般。穆主任與陳督導是護理人員,三人就這樣兢兢業業的撐起一百多位心智障礙住民的食衣住行育樂。除了一股熱抌外各項資源都不足,亟需社會各界善心人士的捐助。 這裡的住民從青少年到老人都有,日常照護由陳督導所領導的團隊負責;陳督導受過完整的麻護訓練,在教學醫院臨床護理服務過一段時間,對於照護工作遊刃有餘,是這機構的靈魂人物之一。我的診所每星期支援這裡2-3次的一般醫療,精神科用藥則由醫院的精神科負責。住民的心智基本上是不完整的,以至於整體的社會生活功能不完整,需要他人協助,但他們的身體可是比一般老人福利機構的長者更健康。真正需要進入高血壓、高血脂、糖尿病……等慢性病控制病患不多,這一方面得歸功於機構飲食營養的控制及規律的生活督導,無形中降低了醫療需求的強度;相反的,每個人的精神科用藥就可多的呢!在我看來,這些住民服用再多的精神科用藥,都無法改變他們的病情,使他們好轉出院,但是服用藥物可能對於照護者有一些方便,也就是說對於不穩定的情緒行為,或許藉著藥物作用可以讓他們在群體中比較安定、易於照顧。
高大的銅門慢慢打開來,車子緩緩地滑進院區,眼前所看到的稱不上是鳥語花香的奇異世界,但也是菜圃幾畝,有院民低頭作息,一如常人無異,整個院舍看來是經過一過一過一番胼手胝足的創建,堅固而十分克難;每次來診服務人員總是熱誠的獻上豐盛的水果點心。 身為基層診所,與機構的互動並不只有單純的醫療,一段時間接觸後,我們慢慢瞭解機構所需要的醫療需求,儘可能的結合各種資源,協助他們建立更完整醫療照護。這是一種互動的學習,雙方都能互相成長。例如PGY1醫師進來的專科不同,在機構內短暫的2-3小時停留,能做的服務有限,但是安排不同領域的PGY1醫師參與機構的個案討論,能讓PGY1醫師發揮專長,協助機構提升他們的獨立照護能力。例如復健科專長的PGY1,我們會安排醫師做基礎復健的床邊示範教學,指導機構照護者如何協助臥床病患的移動與日常復健,以維持功能減傷害;精神科PGY1則與機構護理人員座談,以個案為單位,討論精個案用藥的安全與副作用,並指導精神病發作時的判斷;耳鼻喉科PGY1我們會備妥器械為院民做ENT疾病篩檢,甚至清除耳垢異物;若有充足的PGY1內科醫師,則把握機會讓醫師們協助機構做一次年度的院民健康檢查;經過這樣的互動,機構獲得他們所需的資源與協助,我們的年輕醫師在陳督導的指導之下,也學習到醫學院無法傳授到的社會福利與基層醫療結合的寶貴經驗。回程依舊是來時路,平闊的田野佈滿成群的飛鳥,一樣的黃昏有時是紅霞燦野,有時是暴雨滂沱,不同的律動有著相同的生命,這華嚴般的景致是我反覆遇見的,就像梵谷的最後的名畫--『麥田上的烏鴉』!
王維昌診所 王維昌醫師
tedwang@ms8.hinet.net